精彩视频

中国教育的未来
钟秉林
2014年10月31日 10:30

中国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大家都知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 实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在加快普及,职业教育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也迅速进入了大专化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我们在“上学难”这个矛盾得到根本缓解的同时,“上好学校”的矛盾日益凸显。质量和公平的问题更加突出, 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现象,比如说办班热、辅导热、择校风、条子生、高考移民、考试舞弊等等,社会广为诟病,老百姓很有意见,但为什么到现在屡禁不止,原因非常复杂,而我认为其中一条深层次的原因,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和家长对于好学生和好老师的认可,这是对于 教育资源的追求。我们现在都在憧憬中国教育的未来,我个人认为未来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体现有教无类理念的公平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会框架下随时随地地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体现因材施教理念的多样化教育。每个公民都应该可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彰显个性和特长。未来的中国教育将是体现人尽其才理念的高质量的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在学习中成才,都可以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想要实现这样的一个宏伟蓝图,面临着三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一、我们如何不断拓展 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我们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目前有限的 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三、我们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积极地推进教育国际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的以规模扩张和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在这样的互联网情况下,互联网为解决教育的主要矛盾、缓解教育的难点热点问题注入新的思维,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这个机遇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技术为拓展 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我们面临着 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我们要拓展 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就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在数字化和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崛起,大大降低了学习者享受 资源的教育条件,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线学习全球各大名校开设的网络课程,或是借鉴先进地区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成果。在校的学生也可以免费选修 课程,并且与课上的研讨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互联网倡导的是一种共享精神,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的优势,是能够实现 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将不同空间、时间的 教育资源可以整合到一起,从而加速 教育资源的拓展,满足社会和公民的需求。第二个机遇是教育资源获取的方式多元与便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人、财、物等教育资源在区域、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分布不均匀导致教育不公平,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的问题。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可以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性社会提供有效的途径。教育由线下走到线上,使人们可以有效利用。打破传统教育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教学内容向多媒体化和互动化发展,人们可以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任何地点参与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教育活动。而不同类型教育的主题边界,正在变得日益模糊,较之于传统教学的情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和 教育资源稀缺的状况,互联网教育时代可以选择以效率促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我们可以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 网络课程的开发,通过优先发展,实现资源开发利益 大化,再通过导向,比如完善教育监督机制,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建设等,保证 资源在二次分配过程中体现教育公平。显然,通过互联网促进教育资源的方式,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进而为每个公民提供更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有效地推动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的进程。第三个是在线课程联盟的构建,提升了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这些年,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跨国、跨地区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并且很快渗透到教育领域,形成了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教育竞争已经在国际舞台 展开。在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影响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当中,存在着多样化的评估标准,而人才培养作为 核心的功能,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成果,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关键的标准之一。我们以慕课为例,从公益性的角度看,大学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该校的 教学资源和成果。与此同时,这些大学又有自身的精神诉求,希望通过慕课课程在相关领域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慕课等相关联名和协作组织的构建和运行,促成了国际化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教学方式等教学资源跨国、跨地区的流动和共享。这说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必然伴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的跨国、跨地区的传播与融合。显然,这对中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引入国外 教学资源和现代教学方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中国 教育资源的国际拓展提供了平台。教育国际化,应该是双向的,没有相互的交流、相互的合作,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我们在积极地吸引外国留学生到中国留学,鼓励我们的青年人到外国留学,开展多种多样国际交流合作。我想应该鼓励把中国的 教育资源推向机构,我们的民办教育机构能够在国外拓展进行国际合作项目,或者建立国际合作的办学机构。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

首先,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带来了冲击。这里涉及到的观念就是,我们如何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不光在理念上,还要在实践当中,认真地去探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成才的规律,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的发挥。我想这必然涉及到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是学校和教育机构能够改革发展的重要先导。第二个挑战是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冲击。知识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知识传递的方式正在由单向活动转为多向活动。显然,这就使得学校的知识 和知识垄断地位受到了威胁。教育的实际面貌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而其中 大的冲击莫过于教师职责的转变。我们教师正在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要在构建学生与老师关系的过程当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学生的合作实现我们的目标,我想这必然涉及到教师队伍整体的提升,涉及到教师及 培训者的更新方式和改善他们的教育理念。第三个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我们如何充分利用包括互联网技术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成果,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式学习、研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这必然涉及到我们思想方式的变革、教学的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第四个挑战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我们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布局,比如在中小学尝试分层教学,选课式、分组式学习和走班式教学,在大学 地实行学分式,探索翻转课堂等等,来推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涉及到学校内部治理机构的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需不断完善

在肯定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时,肯定基于互联网教育广泛前景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还需要直面问题、日益创新、不断完善。我认为课程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 发展的人,在人才培养培训的过程中,优良的文化传统和校风、学风将得学习者成长成才产生潜移默化地熏陶作用,对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社会发展性、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等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够完全取代学校教育。与其我们在忧虑、讨论将来有多少传统学校会面临消亡,还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优化网络学习环境和提高教学质量上,让我们的学生 从中受益。要探索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育相互融合的学习模式,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应该加强协同探索、优势互补,进行一些教育教学的改革实验,要加强互动,提高学习效率。基于互联网的慕课、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基本特征就是联结和互动。这是我们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个人认为要现代性地应用新手段,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际互动,否则所谓的慕课也好,和我们十多年尝试的网络课程就没有区别了,要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由于网络教学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有效地监督和文凭驱动等激励政策,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普遍降低。如何对这些学习者进行评价,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需要我们在评价标准、评价体系、评价方式,以及利用大数据技术作用支撑等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我们要探索和完善市场运营机制,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绝对的作用,有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所以说完善的运营机制是互联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刚才我还和俞敏洪探讨这个问题,现在互联网的教育,基于互联网的培训,它的盈利点在什么地方?总是要资金支持去保证它的可持续的发展。是靠我们的教学、培训自身?我们的系统、教材、课件、服务?还是要靠进一步吸收一些风险基金投入、或者要靠植入广告?到底在什么地方?如何理清教育的公益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如何优化慕课、微课程等联盟、协作组织的运营模式,如何筹集免费线上教学的经费,并且保证能够可持续的运行,如何探索和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进行认真的研究。我们身处互联网教育时代的黎明时刻,人类未知的远远大于已知,无论如何,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教育未来的蓝图一定会加快实现,并能够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现场视频

现场图片
中国教育的未来
0

协办单位:

媒体支持:

Copyright©2010-2022

说宝堂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爱乐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钦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爱专教育培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 20080078     网站备案号 : 沪ICP备 120304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