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6年时间里我参与了新东方的发展和建设,我和大家说一说这16年的感受。
新东方走过了23个年头,23年前俞敏洪开办了一个班,来了十几号人,房子都是租的。今年新东方23岁,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好像做大了,其实我们是通过做强来做大,这就是我要传递的第一个信息。通过做强再来做大的方式,可能比做大再做强会更棒,而且可行性会更高一些。
第二点,无论是正在成长中或者是已经受到关注的企业,做好一件事、做成功一件事、做大一件事、做强一件事主要靠的是团队。新东方目前有近4万名教师员工,每年培训学生接近400万人次,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现在很多企业做的都是一对一、一对三或者一对六的辅导,但我们有多少老师和服务人员?背后靠的是层层相联、环环相扣的组织架构。
去年新东方完成了史上 高的收入,营收达到了100亿。今年我们希望能够有15%-20%的增长,但是想象一下在100亿的基础上如果要有15%-20%的增长,今年营收就要增长15到20个亿,这对我来说挑战挺大的。但是到哪里去发展?到哪里去增加营收?所以我们一直坚持让 的团队来帮助我们完成使命。
我要跟大家分享团队 终能够留下来的三个 重要的因素。
第一点,愉快的工作氛围是让 的员工长期心甘情愿在团队待下去的重要原因,但是光有愉快是不够的,还有就是一定要有回报,而且是要有竞争力的回报,精神和物质的回报一个都不能少。但是这两点只是满足了他当下的需求,尤其对管理者来说,当他达到一定程度、翅膀硬了想飞翔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天空和平台。
有竞争力的回报不是多给一点钱就够的,而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这面临的另外一个主题就是绩效考核的科学性。绩效考核永远是值得人们不断探索的,要靠你和人力同行来制定,这个 科学合理的东西可以帮助你发展得更好。绩效考核不能每年都变,越变越容易引起别人对你的怀疑,所以说能不能三年五年一下子往前做,让人死死的跟随你。
第三点要有远方。我们刚刚说了要有平台,那就是 人的魅力,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举止、你的判断、你的格局能不能让你手下的人心甘情愿跟着你走。即便是 了不起的团队也有分裂的时候,这个分裂并不是在于好与不好,而是在于有一个人可能要出去创业了。所以合伙人也好、股份制也好、奖励体系也好、绩效考核也好都有阶段性的重点,你必须得接受。
在新东方我们 应该感谢的就是 初的合伙人——俞敏洪、王强、徐小平,那是第一个时机,我始终觉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要感谢他们。第二个时机是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们在上海、广州、武汉开设了分点,当时还有陈向东、沙云龙等一大批人在新东方帮忙拓展业务。我们没有想到一步步到今天已经有五十几所新东方学校,这是它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把新东方带到了2006年9月7日的上市。上市以后又有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当你面对这样一个局势怎么样留住该留住的人,同时让走的人不会心里不舒服,甚至让他感觉到我们未来还有合作的机会,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大挑战。
第二个阶段之后有好多曾经在新东方举足轻重的高管都出去创业了,全民创新创业的势头很猛。这就导致我们的人才危机,好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新东方虽然异常艰辛但 终走过来了。到了现在第三波年轻人又开始起来了,遗憾的就是老俞和我还在,我们也在思考到底应不应该走。我想我们在也有一点好处:在文化上多多少少会有一致性和传承性。但是不好的地方我认为可能就是我们的思维、格局没跨越出我们本来的格局。也就是说年轻人的东西,往往有可能在格局限定下得不到充分的施展。
在前不久我们又提拔了一批新的副总裁和年轻的校长,把接力棒给接住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定位是在调整的,俞敏洪老师一个这么喜欢动手、喜欢冲到一线救火的救火队员和我,都希望慢慢清晰自己的定位,让更多年轻人来担当。新鲜血液进来以后只要能够产生文化融合,正确顺利过渡,就能够带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命,这也是新东方这几年能够不断成长很重要的原因。
我讲了三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愉快的文化、有竞争力的薪酬,还有就是要有诗和远方和未来,员工跟随你是有发展的。
并不是有了发展和团队就一定能做好。第三点简单跟大家讲一下竞争是必然的,竞争会让你有一种危机感,会让你跑得更快,让你看到自己的不足。新东方曾经是没有竞争者的,那时候我们整天在自嗨:我们做的全国 ,没有人能够超越我们,我们做了天下第一的事,自己很Happy。
今天碰到了沙老师,过去的场景我们还历历在目:老俞带着我们天天开会,一个做中学教育的做到上市,而我们自己躺在那边睡觉。新东方中学业务已经成为内部 大的一个板块,并成功超越了新东方曾经发家的业务——新东方国外考试培训。国外考试今年营收30个亿左右,中学业务能够做到三十几个亿,血淋淋的事实。那天我说特别感谢学而思,没有学而思我们还不清楚自己的定位,还以为自己特别牛。
再来一个例子,新东方现在年收入做到100个亿,今年可能会做到115个亿到120个亿左右,但是在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能做到200亿、300亿的教育公司,所以对我们来说前面是没有参照物的。当新东方做到120亿的时候,我不知道路在哪里。但是我相信对现在能做到30亿、50亿、60亿的公司来说,新东方的路是有一种参照性意义的,而我们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竞争、没有参照是多么的恐怖。
竞争是必然的,竞争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今天的竞争就更不用说了,竞争到 后已经把我们吓死了,因为竞争实在太多了。经历了几次金融危机,我们股票从几十美元一下子掉到9美元。经历了创新创业年代、大批高管的离开,也经历了互联网的唱衰。
教育一定是有它的规律,互联网肯定是我们的未来。但是目前在人工智能阶段,互联网竞争格局之下,我相信对新东方大部分业务来说,线上线下 的结合可能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的选择。互联网线上和线下进行一种互补,我们认为是 棒的模式。
教育是我们可以去做的,但一定不要忘记要随着教育的大势,要顺势而为,这个大势是任何人都不能抵抗的。比如说现在全球化、国际化,国际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做的可能就是国际化途径的一种。现在全球要求的是世界公民、良好公民,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我们还有素质教育。
现在全球提倡的是跨界人才,新东方提出了“终生学习、全球眼光、独立人格”的教育理念。我们所做的一切素质教育现在已经开始了。2017年上半年新东方就会向全社会推出免费的通识教育课程,这些通识教育课是在发达西方国家的每个大学里,尤其是大学本科生的必修科目,我们相信这些东西才能使学生的未来更美好。
所以我们既要借鉴和学习还要创新,如何去创新?其实在我们简单发展过程中寻找差异化的过程就是创新,就是与众不同。所以我们既要借鉴、学习又要创新,我们才能明确自己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后我要讲的就是要有一颗教育的心慢慢地做。教育无论是产品、经验、口碑、还是研发都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有这么一颗心、这么一个好的团队,有了发展路径聚焦再做教育。在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在如此关注教育大背景下,在中国正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我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而且一定有公司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