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演讲主题是谈谈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的一些想法。刚刚尼葛洛庞帝讲的煎鸡蛋和炒鸡蛋,实际上学校就是一个从炒鸡蛋到煎鸡蛋,未来再回到炒鸡蛋的一个过程。现在大家讲到学校都认为天经地义,在中小学每天早晨很早起来往学校赶,准时上课,每节课45分钟,然后课间休息再上课,中午休息,下午再上课放学回家。寒假、暑假。我们的大学,高考录取,取得学籍,颁发毕业证书。这样的学校是天经地义的吗?我想不是天经地义的。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彻底颠覆现在学校的概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说大学,我相信总有一天,大学文凭再也不重要,再也没有那些考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哈佛的学生。因为事实上现在已经很多人通过网络来获得他们的课程证书。未来的中小学很可能也不再是这样,学习的时间完全我们自己定,我想九点钟上学就九点钟去,想下午两点就下午两点。学习的内容也完全不是根据刻板的学校规定,可能是学生自己选,我跟老师约定,什么时候到学校来,想学什么内容,我相信这就是未来的学校。
实际上人类的学校和人类传播的体系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法国有一个学者叫蒙娜卡,他曾经把人类传播知识的体系分成四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人和人之间直接的传递。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没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他只能通过命名的方式,直接地传播生产经验。所以和他相对应的,一开始的学校也是如此。或者说一开始不能称之为学校,那只是一个耳提面命的方式。学校是怎么产生的?学校是人们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有了产品,可以有一些人专门来照顾孩子,专门来传递知识、传递经验,那个时候学校开始产生了。公元前2500年产生了学校,但是在 早大概提高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不管怎么样,所谓的第一阶段的学校,就是有了文字。在中国 早的学校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的社会,那个时候的学校古文叫“成均”和“庠”古代有很多宗教仪式,通过这些仪式,掌握宗教的音乐、仪式的过程。那个时候还是学校的萌芽,我称之为叫前学校阶段。
学校阶段正式诞生了以后,现代学校阶段就是大工业带来的,特别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革命的兴起要求劳动者要有技能,要有知识,所以靠传统的少数人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必须需要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大规模地 培养人才,像制造产品一样去制造人,所以现代学校实际上是随着大工业时代而诞生的。他那一整套思路的设计也是按照产品设计的方式,为什么说我们现在学校不是培养人是在培养产品,因为工业革命开始需要注重设计本身,就是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设计的,强调的是效率优先。
当然,我们知道有一个很知名的教育家捷克,他有一个很知名的著作叫《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从理论上为现代学校提供的基础,他用完整的大纲、完整的教学体系、完整的教育阶段形成了所谓现在教育的体系。中国接触这样的体系还是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上个世纪初期的时候西方已经有一整套现代教育的制度,到今天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所以现代学校的制度产生以后,我们刚刚讨论的很多弊端都和它相关。从现代学校产生以来,改造的梦想从来没有提及过,人们一直想颠覆,颠覆学校。
和信息知识传播的发展阶段一样,学校也是一样,颠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颠覆需要技术的知识,颠覆需要思想的支持,颠覆更需要梦想的支持。所以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世界上就出现了一个比较颠覆性的观点,就是所谓的非学校化论。有一个美国学者叫伊里奇,他就认为现在的学校不是一个培养人的地方,跟刚刚俞敏洪老师和潘先生说的具体学校一样,这些问题六十年代他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认为这样下去学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学校不是培养我们所需要的人,不是培养国家需要、社会需要的人,不是培养人自身的模样。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想办法去努力。当然很有意思的是同样有教育家、心理学家在理论上提供知识。六十年代一个很知名的社会主义教育家或者心理学家斯金纳发明了机器教学理论或者叫程序教学理论。程序教学理论很多理论,事实上现在的慕课、翻转课堂都是他提出的,比如说小步骤,学习的内容是自己决定的,决定你每个阶段到底学多长时间,决定技术的反馈,你学得好还是不好。所以他的几个教育原则完全是现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内容。那个时代我们知道,无论是伊里奇还是斯金纳不仅没有把学校颠覆掉,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
我们现在还在不断地建学校,还在不断地在城市、乡村等各个角落建大量的学校,但是这样的学校未来会发生什么样?我觉得我们已经跨上了一个后学校时代的阶段,我们即将要进入一个后时代。也就是说从原始社会的炒鸡蛋进入了学校教育阶段和现代教育阶段的煎鸡蛋,我们要回到炒鸡蛋,回到非学校的学校或者说后学校。在后学校阶段,教育会出现什么样子?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第一我觉得抓紧翻,学校可能不再是学校,因为我本来PPT里介绍了很多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变革,这个就不再讲了。
事实上在美国中小学,因为大学大家看得很多,在中小学已经有二十五万的中小学在全市的网上学校进行学习,美国各个州的网上学校提供的总体课程已经达到了53.6万门课程,有180万的中小学生至少选择一门网上课程。所以同时美国还有240万的学生在家里学习,这些事实上都已经在表明后学校时代已经趋之若鹜。后时代可能就变了,学习中心不再是学校的概念了,因为学校是伴随着班级制、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来进行的,教学或者教育会变成学习。我们今天就讨论学习力,事实上我们说教育这个概念可能不会被取代,教学这个概念也不会被取代,但是事实上学习将成为整个儿教育 核心的内容。教师这个概念可能也会被逐渐淘汰,成为成长的伙伴,他和孩子、学生一起成长,或者说是一个助理学习的助理师。而教室传统是classroom会变成learn room,传统的标准化会变成定制化。首先从学校里看,学校会变成一个学习中心,也就是说传统学校的概念被颠覆了。
未来的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可能是在家庭、网络,或者在学校的图书馆,或者在他认为 适合学习的地方进行学习。什么时候到学校去?他想和大家分享的时候到学校去,他想在网络上、在家庭里、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到学习中心去。未来的学校将会成为资源型,给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比如说我想训练我的演讲能力,你要检验你的演讲效果就不能在家里检验,必须到一个地方。比如说一些创意想找人合作,当然我可以在网上约人,但是在网上约人不过瘾,还要在线下喝杯茶的时候,可能就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刚刚潘总介绍的,同时在七个地方的学生联盟可能就类似于原来的学习中心,事实上那已经不是一个 意义上传统学校的概念了。未来的学校不再是发文凭的地方,未来的学习中心是整合各种资源的地方,是建构主义下一个零存整取的过程,是一个基于个人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自发性学习,而且是在网络背景下合作的一个学习过程。
所以我们刚刚讲的那些颠覆性的就成为可能。比如说文凭,北大文凭不管用了。我想要的人我想要,你在学习中心学习一门技术,你在大学学习一门外语,你再学习心理学,我需要这三门文凭就够了。中小学也是如此,一个个的实体有可能被取代,因为它无法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成为资源中心这样的一个定位,所以它就会被淘汰。凡是能被满足的时候,它可以给人家颁发学习中心的证书。所有的课程都是在网上学习、网上认定,也可以在网上学习了以后通过学习中心给你一个认定能力,甚至于连这种认定都不需要,因为那个时候学习是干什么的?在中国学习是为了能够考上好的大学,是为了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未来怎么找到好的工作不取决于所有的证书,而是取决于老板对你的判断。老板和你面试一下,或者是我们的人力资源公司有更伟大、更智慧选人才的办法,我要那个文凭干什么?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要名牌大学,要211、985,中国的很多企业内部都是有一个清单的,你不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进门的门槛都不肯。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学历歧视,学历歧视真实的发生在各大外国公司,各大企业家,这是传统的概念。在传统的概念上的确如此。因为经过一系列的过关斩将能够进入相对好学校,的确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但是未来再也不能如此。学习中心我们刚刚做到了那些能力的培养、兴趣的培养、自我的生成就完全可以实现了。
所以未来的教学过程也将出现很多颠覆,比如说老师,事实上进入后时代,老师已经不再比学生高明了。实际上这句话韩愈在唐朝就说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包括我的学生我看都比我厉害。所以未来的教师职业也会被彻底颠覆,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教师?就是能够 地成为孩子的朋友, 地能够 孩子一起成长, 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人。他 懂得学习的秘诀, 懂得创造的意义, 懂得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和规律。我觉得这样的今后才有可能成为 的教师。而成为教师可能不是像现在这样教育部去考试给你颁发一个教师证书,而是学生自由去寻找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学习中心寻找 适合他的老师,未来的教育又会回到我们刚才讲的炒鸡蛋的格局,导师他是可以去选择的。事实上现在很多大学已经进行这样的探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这样一种关系。当然未来的教室也会发生很深刻的变化,不再是现在完全刻板的教室概念。
从2002年开始,我们已经在缔造一个 教室的概念。在我们的教室里完全是生态的概念,一开始所有的孩子和老师一起会为教室起一个名字,给这个教室有一个很好的印象。大家集体讨论,有一个美丽的班徽、班歌、班诗、班级的意愿、班级的年龄,我们把每个孩子的生日都编织在班级的年龄里,这个班级就成为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教室是人们生活的地方,所以我说未来的学校为什么不会完全颠覆?没有。因为人是需要一个生活的空间,人 初的空间在哪里?在母亲的子宫里,子宫给人体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温暖、宁静的空间。后来在哪里?后来在家里,家庭的亲子关系,父母给孩子提供这样一个安全的空间。再后来到哪里?再后来就来到学校、教室。再后来到职场,在你的职业生涯、单位里。所以教室或者是校园是人们生产的重要的“生命场”,这个生命场能够带给生命 好成长的办法,未来的教室会按照这样的一个理念进行重新的设计。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有恐惧感,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是竞争,而是无微地合作、开心地分享。所以在这里我想未来的教室和现在的教室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样一种教育过程,我觉得会给我们很大的期待,很大的愿景。昨天我见到好未来的张总,我跟他大致说了一下这样的描述。他认为这是一个梦想,可能还要很多很多年,我说你想让他变多少年就是多少年。因为如果俞敏洪有兴趣,我们在中国就进行这样的训练。你就把你的大学做成一个学习中心,你就把你的外国语学校变成一个未来的学习中心,明天就可以变成现实。为什么不可能和你的学校同时探索?路是我们走出来的,只有有梦想,教育才能 的帮助我们人类去实现梦想。所以我觉得这条路虽然会很长,并存的时间可能会相当长,但是只要我们做,明天就有可能。教育的改变是从我们人的改变,是从我们梦想的改变开始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看清教育的方向是 重要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所以看清方向抓紧做中国一批有理想的教育家,大胆地在自己所能够掌控的学校、掌控的空间进行变革,教育一定是有办法的。在北京我知道的至少有近百所这样的学校努力悄悄地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变革,但是我们不给他文凭,不承认他的学历,我认为可以的。我专门给教育局写了信,要给这样的学校颁发。那么多家长选择这样一个三无的学校,太伟大了。只不过担心安全的问题,我相信作为一个校长对安全的考虑会比我们行政部门考虑得更多,既然那么多人选择,为什么不给他一个出生证?为什么不合法化?为什么不鼓励民间的企业家在他们的领域进行探索?事实上我和我的同仁们正在进行这样的一些努力,我们每天用一首美丽的诗歌开启一段新的黎明,但是这样的努力在现有的制度下还是很艰难。如果更加地放开手脚,让更多人去探索,我相信中国人的勤奋、智慧一定会让中国教育变得更美好,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