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今天有幸跟各位嘉宾在这里分享。下午这个时候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国际方面教育的探索。我也希望我能够成为我这个PPT上流行的流星,让大家有所记忆。
国际教育是一个曾经离大家很远的领域,但是发展到今天,国际教育又离我们如此之近。前一段时间习主席访问美国,和奥巴马先生提出了一个愿景,这个愿景就是在未来的三年之内,中美两国互派五万名留学生。可以说这个愿景是一个非常大的前景。我昨天看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是美国开放门户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上说在2014-2015年期间,美国接受国际学生97万多名,在这个时间之内,主要来自于世界上三个国家,排第一位的就是中国。中国有多少人去了?中国有30万名学生去美国留学了。我想习主席这样的一个愿景已经提前达到了,奥巴马总统的这个愿景能不能达到?我们拭目以待。根据过去的情况,前几年的时候我记得胡锦涛主席和上一任总统做出的计划,希望十年内互派十万名学生,这个计划我们实现了,美国没有实现。我们争取看到美方派五万名留学生来到中国。
接下来我们再讲国际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数据给大家看,我们的学生去哪儿了?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和洛阳这个三线城市做对比,上海有2400万人口,洛阳有696万人口,2014年在上海参加高考的人数有5.25万人,洛阳参加高考的人数有4.92万人。如果按照一个城市常住人口的总量来计算,按照这个基础来讲,上海起码是洛阳的三倍。这些学生去哪儿了?全国也是这么一个数字,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留学,这些留学的学生的人数,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座的很多,包括爱乐奇教育集团的潘博士、赛伯乐的朱总等都是海归,都是 的海归。从昨天到今天我也了解到有些是拿了我们留学基金的钱,拿了国家的钱出去的,后来你们留在了美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我私下讲,你们是我们派下去潜伏的,潜伏成功了,你们荣归故里。
我们看到,我们在这么多年来,从2003-2013年的时间段之内,留学人数 高的增长比例时间段在2007-2012年,去年的教育部统计数据,出国留学总人数大概是在四十五万八,包括留学基金委派出的一万八的公派数,从数据上来讲大概有一半的人派出去留学,但是昨天告诉我衡量的标准不一样,去美国留学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人。在2007-2012年期间,每年大概增长的比例超过了10%-20%。在出国留学这样的领域中持续增长,尤其是 近二胎政策的开放,我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10-20年,我们在我们的教育体制内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的情况下,这个市场还是在蓬勃向前发展的。
第二个数据,昨天是第六届中外合作办学年会在浙江宁波结束,我们在这个年会上得到了一个数字。我们国际教育另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际中外合作办学,我们有大量计划外的项目,因为根据我们国家中外合作办学规定,你的本科教育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大专项目是需要省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我们合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有2371家,还有一些计划外项目,这个项目已经不可胜数了。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学生总数是56万人,前年这个数字是1573,短短的三年期间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这中间可以看到一个趋势,从我们单纯地派出学生到把国外的 资源向国内逐渐转移,这也是跟刚才赛伯乐集团这几位老总所分享的计划是一致的。你们把世界上 的资源整合起来了。
后面还有一个数据,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总数,到现在有160万人。在高等教育里边的在校生大概在46万人,可以看到在中学阶段,我们大概仅有10万人左右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在这个领域内我们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什么?因为出国留学人数中,中学生已经占到了主力。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前,出国留学有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大学毕业的学生出国留学的都是学习成绩好的,十五年之前或者十年之前,中学毕业的学生到出国留学的多数是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学习不好的。这两年来,事实上这个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各地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各个名校之间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选择了出国。我们后面还有这么一个图表,从这个图表上可以看到北京和上海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在快速增长,从2009-2013年期间,这是一个快速成长期。
在国际教育的大范畴内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游学。游学是国际教育这两年成长速度 快的一个领域,我们刚才说了,留学成长速度 快的是2007-2012年,从这个图表上看游学快速成长的时间正好是在出国留学趋近于平稳的2012年开始,从2012年开始到今天,国际游学人数每年的增长比例超过了30%。前年的时候我在洛杉矶,一个月之内美方跟我通报,大概有16万的中国学生在洛杉矶。很大的一个数字,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这一点。事实上游学这两年似乎发展得非常迅猛,似乎一夜之间从蓝海变成了红海。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国际教育市场这几项主要方面的情况。
游学增速迅速放缓,原因是什么?名校录取要求越来越高,潘博士昨天晚宴时分享了他进入MIT的经历,昨天晚上也问了潘博士的校友,现在是MIT中国的总面试官,我说潘博士号称是当时MIT的录取标准,托福580分,怎么一下子被MIT录取了?经验结果是他把他所有的作品、设计方案打了个包,除了面试之外还把这个寄给了MIT的相关教授,后来通过了。我说这个故事还在重演吗?还在重演。但是大家知道,美国的前二十的名校、前十的名校都是世界顶级的名校,他录取本科生的数量在中国是以个位数计算的。去年MIT在中国的录取人数我昨天得到的数据是10个人,哈佛每年基本上都在7-8个人之间徘徊。名校申请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国学生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为什么?分数很高。托福、雅思满分不断,一堆一堆的满分,你问很多的学生,SAT考了2400分左右,不罕见。但是名校录取的标准仅仅是你的分数吗?仅仅是你测评的结果吗?不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到今天为止从教育部正式批准的项目已经达到了2400个项目,这些项目是否都是非常 的项目?我们知道上海纽约大学非常好,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中外合作教育项目的典范,但是我们更多地看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学校借这个名头来多收钱的,一个好的中学拿这个项目做什么?首先你是不是真的引进这个项目?是不是把对方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带来了?很多都是没有,他们只是为了增加学费。我们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作为很多人认为的国际留学的市场,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游学项目出现了,大多数是什么样的项目?我定义什么是游学?游学本质上是一种以旅游形式带动后面以教育、学为核心内容的教育项目,它不是旅游。但是我们现在看到更多的是旅游,是顶着教育帽子的旅游。去年专门讨论旅游工作的会议给了一个定义叫“沿学旅行”,我说这样好。这是我们的现状。
这是美国名校录取率,这几年一直在下降。底下还做了一个对比,合作办学的规模数量在急剧扩充,但是它的质量和效益都在下降。我们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现在已经改变过去这种状态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了。现在是要从形式向深入内容,从内容着手方面来发展。我们对国际教育这些现状、思想有了一些思考,我们要发觉这些世界一流的学校也是我们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国际教育的主导思想,这是密不可分的。就是希望引进国际项目 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技术。
世界名校的录取标准是什么?不断发挥潜能,学生是不是有天赋?是不是在学术性和非学术性领域可以利用资源取得成功的能力?当然, 精神:才能、气度、眼界、凝聚力都是发挥条件的。当然不限于此,其它的还有看雅思的成绩,GRE的成绩。在我们国家内,在我们身上有什么同步?第一个是从中国学生的能力上升,中国的家长在观念上是有误区的。我曾经碰到一个家长说,我的孩子雅思就6.5分,国外的学校对你的语言成绩要求并不高,我说GPA怎么样?参加过什么活动?在学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他说我们孩子很平常,但是就想去剑桥读书。我说你的标准何在?你的标准认为世界上 好学校的标准在国内考上一个非常好学校的研究生达不到的话,你认为只有一个语言是可以实现的吗?他说那我能不能把语言搞好就能上剑桥?我说做不到。他说别的中介讲过,语言再努力达到7分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我说那是误区,你到网站上看语言标准可能是7分,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中国学生的劣势是包括了家长的一些观念在内,错误的引导孩子,把你的目标设定在你能力上不能够达到的高度上。
我们再想教育内容是什么?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学习力,学习力不止是一个形式。我们之所以送孩子出去,我们发展国际教育,西方教育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学习力对孩子成长和培养上,我们说教育的两个字,有教,后面更重要的是“育”。你的“育”何在?这两个趋势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留学增长的趋势已经趋于平缓,游学的趋势越来越高。这表明一个态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我不一定非得到美国去读,因为很多家长承受不了这种资金上的负担,我并不一定非得在欧洲读,也可以在国内实现。现在很多的互联网技术已经带给你很多全新教育的改变,但是永远替代不了一条,这一条是什么?这一条就是应了我们古人那句话,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这万里路的行是带给你后面“育”成长的过程。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平常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1989年的时候第一次到了河西走廊,我去了阳关,那时候的感受,到实地看,那种残缺的碉楼和城墙给你一种感觉,你一下子就想起了古人那些诗,想起那些历史记载,想起了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意境。你会发现只有先通过读书,再有后面的行走,才能实践,才能把你的认知结合到一起。我们后来觉得游学非常重要,为什么?因为在国外游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游学也不是我们中国人这种狭义的概念,实际上游学是很多形态。这两年很多学生做交换生,很多大学生暑期实习,还有很多做 实习,这都是我们认为的游行的一种形态。从“游”到“学”是一个重心的转移,我们需要放大的是“学”,不是前面形式的“游”。
从游学上面,我们现在讲的都是一些新形态的探索,在这一个月之内,国际教育产生了一些变化。从传统的学历制度教育到了另外一种外围上的扩展,交换生是这两年国内大学、中学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项目,已经不是存在于985大学了,在一个月之内,我这个部门已经帮助了国内五所二等大学跟国外相关的学校建立了交换学生的关系。在国外的学生中间,这本身就是正常的教学任务之一,在国内却是一个新鲜事物。
我认为还有一个就是刚才讲的学生的实习,过去我们国内的学校非常不重视学生的实习,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毕业生因为我们后面做的实习不认真,只是到了一个单位,给了你一纸的实习证明,拿回去给学校交差了,但是走向工作岗位突然发现你对你未来从事的工作不了解、不熟知,在国外的学校很正常,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现在这种项目在国内到国外你的暑期实习时期是有钱的,到国外根据你的 参加你的实习,现在这种也成为了国际游学的新生态。
另外,比赛也是游学的模式,我们很多学生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国际比赛,这种比赛本身就是给你建立一个国际上的出口,熟知对方评价体系这是个很好的平台,这也成为了游学的新形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这一段时间我们也一直在做两个项目。我们认为游学是一个教育,这个教育在我们的游学中,所有的游学项目中间只有一个过程,从你出国到你回来,不论是什么名义,有的是体验式,有的是励志,还有的是学习型的等等形式,我们在国内从他出发开始一直到结束,这个项目就算结束了。但是我在很多年之前,九十年代的时候在从事教育工作时,我感到很震撼。每年在暑假或者寒假的时候,很多宾馆充斥着大量从日本来的,几十到上百人的团队,穿着整齐的校服,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到我们很多熟知的地方(故宫、八达岭、西安的兵马俑等等)参观,每个人都拿了一个本,每个人认真听讲解员的讲述,同时在记,而且在不停地提问题。回来看我们现在的学生,我们出去可能就是一个玩,因为我们回来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我们曾经碰到我们的学生出去,在欧盟里,发现两种学生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欧盟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在交流,我们今天就是一个大的交流场所;来自中国的学生干什么?每个人都拿着自己的苹果手机看、翻、玩游戏,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我们去台湾有一个训练营,实际上是培养能力的,有这样一个场景设计:在台湾的水田里放上一个大的容器,里面放水,跟来自台湾的孩子和大陆的孩子讲,今天的科目是抓泥鳅,接近自然抓泥鳅。老师讲解了泥鳅的特点、特性,问了很多问题之后他们就开始分组。他们几个人自然搭班就抓到泥鳅了。大陆的孩子是什么情况?没有团队,没有组织,各抓各的,而且可以说我们抓不到泥鳅,泥鳅太滑了,抓到泥鳅的基本上都是台湾的孩子。 后台湾的孩子把泥鳅放到容器里以后,大陆的孩子把这个容器周围都围得满满的,挤得不让别人进来,都在那儿玩泥鳅。我们看到了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差距。
我们产品的设计是不是只有一个“游”的过程,在这个“游”的过程中,你需要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你的前期是不是能看到国外很早就已经开启了很成熟的形态?我们能不能对这次主题进行预习?你可以得到更有效、更有目标的提升,就是那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回来以后是不是就结束了?还是再有一个知识和能力的固化?我们已经做了这种尝试,而且效果非常好。首先学生确实有了改变,他对他过去学到的知识统一起来会有所了解,会加深认知。家长也觉得,我们孩子出去以后,这个主题很好,而且做前期学习的主题更好。回来以后我们还有作业要交,不是回来以后就说拜拜了,回去以后在一个月之内还有作业展示和表彰,确实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第二,我们在想怎么样跟我们的合作伙伴来做?你的产品是不是很少?我们自己一年大概有30-40个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品,每年大概做2000多人,但是我们讲的是体制外,不是体制内。你看我们这种游学项目的实验做了以后,家长会说你这种产品是不是能够推到所有的项目中?然后他感觉到是不是产品太少?因为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需求,我们就有反思,另外我们考虑到游学世界(项目名称)是什么?它是一个单项的产品吗?是我们东方国际和西方合作做的产品吗?现在看起来不是。所以我们从去年开始就重新做游学世界,我们希望打造一个开放、有标准的平台,估计到明年的春节以后,在我们这个平台上会集成将近两百个不同类型、不同项目的产品。我们分析,在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游学要贯穿于它的始终,这也是教育的一种,提供了课堂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成分,并不是说你的一个游学夏令营中从10岁的孩子到15岁、18岁的孩子都在里面,起点是不一样的,从明年开始,根据我们这一两年的经验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平台。
另外我们也在想,给孩子更好的平台是什么?怎么样更好地让学生符合国际上的需求?我们也做过一些尝试,曾经搞过一些国外院校的面试团,这种团也是一种成功,也是一种尝试,但是国外学校经常会给我们提一些意见,说我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你的孩子的?我们搞过环球基金对抗赛,是从“希望之星”这些参加全国决赛的选手里选拔出来的,英语非常好。我们第一年搞过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二年搞了纽约大学,去年搞了斯坦福的,明年我们还有比赛。从传统意义上讲非常好,但是后来发现你的标准和他的标准是不一致的,他不会因为你的一个辩论赛 后决定是否录取你,因为你毕竟只是一个英语比赛的选手,没有一个 的衡量。后来我们就在思考,我们是不是重新再打造一个新的、一个好的比赛?它应该具有的几项基本要求:首先看它是否能给孩子一个激励自我的平台?二、它是不是很好展示的平台?三、是不是帮助你成长的平台?四、是不是能够给你一个国际化、科学测试的平台?五、是否有建立出口?
要多到上面几点需要几个要素,在国内有没有更好的展示平台?可能更好的展示平台就是中央电视台,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二、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出口。我们现在跟英国、美国的比赛,英国和美国都表示了支持,还有其他的一些机构,美国的大学联盟、中学联盟也表示了支持。还有就是国际化的测试、测评体系考试,我们也进行了引进。我们希望把这个比赛打造成一个考赛结合的形式,所有的学校都需要通过这么一个科学的方法筛选自己需要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对游学项目做的新探索和新思考。
日后我们对国际教育有一个展望,在未来的10-20年期间,国际教育都是蓬勃向上的,这是教育大领域中的子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的模式将更加创新,它会引入很多更好的技术手段,正如我们今天在“学习力大会”中所了解到的GPA,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模式,把美国的教育带到了中国,非常好。符合现在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有更多的模式创新我们在等待。另外,核心为教育。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是形式多、内容少,因为我做了大概有7-8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工作,在这个会上我不能多说什么,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真的很令人担忧,大家看到我们更多的项目中,形式多于内容,我们希望在日后的发展中有所改变。因为现在信息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了,已经没有像以前那么大的差异了,大家对所有的项目中了解越来越深,海归越来越多了,告诉你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以说日后的发展,内容为王。我们的形式中间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国际教育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在座很多是培训学校的,我说国际教育离你们并不远,为什么?因为这两年已经出现了趋势,他已经不是过去全日制学历学校所专有的项目了。譬如说我有碰到的英国的中学主题课程,国内很多国际学校都把它当做自己的主要课程,但是这个项目中在国内已经有了先例,它已经跟培训学校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变成了周末型的课程。到周末的时候来自各个学校的学生到你的学校来上这个课程, 后参加一个考试。英国的联盟大学,录取的标准就是三门课是全A还是四门课的全A等决定你进什么样的学校,它不决定是不是通过哪些学校拿到的证书,这是比较公平的标准,现在已经出现这个趋势了。
所以说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得更好,谢谢大家。